教体艺[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
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基本标准》。
教育部将适时组织开展面向所有高校的《基本标准》达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凡不达标的学校,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停止招收运动队新生。[1-2]
请将此件转发至所属高校。
教育部
2014年6日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置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
10.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
1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12.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14.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15.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五、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
17.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置伤害事件。
18.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
19.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
20.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置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1-2]
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什么要在目前情况下制定“标准”,“标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体现哪些特色和亮点,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近年来,高等学校体育在课程建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升科研水平、改善相关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进高教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打下了基础。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总的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基本制度、基本标准和明确要求,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体育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上看,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高等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部出台了“标准”。
基于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深刻背景,“标准”结合高等学校发展的发展任务、特点以及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的特点,充分体现五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体育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蓬勃开展;三是有利于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学生体质的不断提高;四是有利于基础能力的建设与保障水平的提高;五是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衡量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不是对高校的评估、检查。“标准”紧紧把教育教学、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点和立足点,把高校体育发展规划、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工作管理和工作评价等核心重点都纳入了标准范围。同时“标准”根据高等学校的自身特点,把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能,使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真正能够成为继承文化传统、实践传承文化创新的有效载体。
一是推动高校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二是保证高校体育课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丰富课程项目、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保障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时间,解决校内外体育社团建设薄弱,校园体育文化、社会服务功能单一问题;四是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没有根本好转,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建设,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全面衡量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五是解决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急待改善,场地设施等基础建设薄弱,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问题。
“标准”严格规定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其中,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标准”要求各高校要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组织安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其中要求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是提出的新的明确要求。
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和抓手,各高校:一是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每年将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二是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三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一是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二是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三是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四是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要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各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标准”的实施为契机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二是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三是切实加强师资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工作评价,力争在短时间内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为推进实施“标准”,实现其制度设计和政策目标,近期教育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我部将就“标准”的施行进行宣传,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体宣讲、培训等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督促并指导各地认真落实。三是组织督导检查,我部适时将“标准”的落实情况检查调研。四是鼓励社会监督,欢迎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各地各校贯彻落实“标准”的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和监督。
版权所有 © 2013-2015 4188云顶集团 - 4008云顶网站【yunding国际】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 邮政编码:730070 | 管理员入口
联系电话(传真):0931-7971472 |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0818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